肺动脉高压在国际上被认定为罕见疾病,是发生率极低、社会知晓率极低、临床上的漏诊及误诊比率偏高的一类疾病。
但根本之计还是得走创新之路,靠无可替代的临床优势才能自信摆脱循环压价的窘迫局面。顺便脑洞一下:要是美帝新领导人太过份,也保不齐真的会作为对抗手段呢?2、一致性评价尚待厘清责任将此点列为十三号文中的第二条,充分显示了政府对加强药品供给侧改革、清理存量和保证药品质量的坚定决心。
而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参与国际药品采购和营销网络建设是个有理想的老话题,不过在我国特色经营环境成长起来的流通企业要出国抢市场可能是个笑话。不过,由于实施办法需要另行制定,而谁来负责制定这一办法、相关办法的管理尺度,则决定了本条利好的含金量,其后续执行尚待观察。这次国十三号文越过部际程序,直接把允许承接实验的主体资格放开,从源头上解决了试验供给资源,必将大幅减轻企业为一致性评价的投入成本。5、多仓协同倒逼传统企业变革在推动药品流通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七条中,多仓协同是个有机遇的新话题,这与当下移动互联、共享经济的新动向紧密结合,也对传统企业的思维观念、运作模式、商业规则提出了挑战,抢先变革者可能抢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墨守陈规者可能被淘汰而与你无关。先说一下总的印象:大海航行靠舵手,要在医药圈混,就得跟着‘十三号文走。
7、重视完善药品采购数据共享机制第九条完善药品采购机制中,需要再次提醒企业关注完善药品采购数据共享机制,今后全国药品采购价格将完全透明,企业需要权衡好市场、销量、价格之间的关系,谨防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因为当下医保作为买单方出面控费的呼声很高,但是其出发点更多是基于省钱的考虑,无论是按病种、按人头还是按床日付费的方式都略显粗暴,很可能造成医生在面对复杂病情时灵活处置的空间不够,反而有可能导致病人康复时间延长、用药负担加大。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吴孟超说:医生治病,就好像把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
而医生治病,恰如佛陀渡人。医学不是一门纯科学,而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延伸。因此,只有双方密切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化解危险因素。如果病人能够理解医学的风险,宽容正常的失败,甚至再给医生打上一把遮风挡雨的伞,医生就会更愿意为病人冒险,救治的成功率自然就高。
惟有相互尊重、相互珍惜、相互信任,才能战胜疾病。如果乘客一味责怪飞行员,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影响飞行安全。
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日渐增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患者不理解医学的风险性。事实上,医生总是在和未知数打交道,所以也被称为凭幸运生存的职业。如果要求医生百分之百成功,谁还敢收治危重病人?其实,医生能否把病人背过河,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更取决于病人的态度。遇到恶劣天气,飞机出现剧烈颠簸,也是正常的事情。
几年前曾有过一篇新闻报道,在医务界产生了强烈共鸣。如果医生一边背着病人过河,一边担心被捅刀子,瞻前顾后,当断不断,反倒容易出现失误。然而,背人过河是要冒风险的。病人看病求医,本身就隐含着对医生的信任,相信医生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优先地位。
医生离开患者,便失去存在价值。医患之间只有相互依存,才能抵达彼岸。
在此前提下,病人才敢放心地把生命托付给医生。其实,背人过河的比喻告诉我们,医患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信托关系。
家属认为,只要人死了,医生就应承担责任。一般来说,高龄老人大多伴有疾病,临终抢救难度极大。有时,月黑风高,河水湍急,暗礁密布,医生深一脚浅一脚,难免发生意外,无法把病人安全背过河。结果,手术非常成功,老人安然出院。医生可以延缓死亡,却无法拒绝死亡。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医患关系的本质
《通知》写到:血液透析中心不同于医疗机构内部设立的血液透析部门,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独立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由省级及以上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设置审批。巴菲特看好的市场一般情况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途径有两个:换肾,或者每月几次进行血液透析,有产业人士曾经将血液透析机比作是患者的人工肾。
也有生产血液透析中所需耗材的公司,如威高股份、新华医疗等。目前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末期肾病患者数量约200万人,潜在市场规模能够逾千亿元。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三生制药也在不断拓宽其产品领域,补充血液透析中心所需的药品范围,比如购买蔗糖注射液、购买阿斯利康两个糖尿病产品在华的销售权等。虽然在2014年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征求独立血液透析中心管理规范和基本标准意见的函》,将血液透析中心的建立条件,进行了调整,规定建立透析中心不再要求必须为拥有肾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只要10公里范围内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并签订透析急性并发症服务协议就可建立透析中心,且允许肾内科高级医师在独立透析中心多点执业等。
但血液透析中心的市场准入,一直受限于政策。围绕血液透析中心建设中,所有产业链条内的公司都将会是政策获益者,这其中既有生产血液透析机的医疗设备公司,外资企业如费森尤斯医疗、国内的如广州暨华、宝莱特、重庆多泰。其实常山药业建设血液透析中心的商业逻辑也在于此,被誉为肝素一哥的常山药业其主导产品有肝素钠原料药、肝素钙原料药、低分子肝素钙原料药和注射剂,达肝素原料药和注射剂,依诺肝素原料药和那曲肝素原料药。而这些产品也经常被应用在肾病患者血液透析过程中。
不过,之前存在的政策壁垒,随着12月21日卫计委发布的《关于印发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都将成为过去式。但并没有明确规定,血液透析中心的可以作为独立的运营实体存在。
不过基于对医疗风险的把控,血液透析中心需要与区域内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协作关系,为血液透析急性、慢性并发症患者提供转诊、会诊等服务,保障医疗安全。两个业务板块互为补益,共同发展。
对拟开办集团化、连锁化血液透析中心的申请主体,可以优先设置审批。其实这同科伦药业帮助医疗机构建设输液中心,阿斯利康构建其几乎覆盖全国范围的雾化中心的商业思路,基本相似。
在并购中信国健之前,三生制药的当家产品是益比奥和特比澳,两者在临床上都可应用于肾科,伴随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使用。有数据统计显示,虽然目前中国设立在公立医院的血液透析中心有2300多个,但仍然有接近600多个县还没有血液透析中心。事实上,在政策放开之前,三生制药、新华医疗、威高股份等都已经建立了少量的血液透析中心,而宝莱特和常山药业也作为当地的试点,计划建设血液透析中心。被巴菲特看好的机会将有中国版故事 2017-02-18 06:00 · brenda 12月21日,卫计委发布《关于印发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明确血液透析中心属于单独设置的医疗机构,为独立法人单位,产业期待已久的政策终于落地,千亿市场大门向业界敞开。
公开数据资料显示,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成年人群的10.8%,患者人数为1.2亿。尽管如此,看好血透市场潜力的公司和资本则通过各种方式已经开始业务布局,使用曲线救国方式。
在中国,最早拿到血液透析中心试点拍照的制药企业是三生制药。同时鼓励血液透析中心向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
比如国际肾脏保健服务提供商DaVita Kidney Care,这家被股神巴菲特不断增持其股票的公司,进入此领域的方式就是与山东舜井肾病医院合作,组建合资肾脏保健专业连锁医院,以此切入血液透析中心的建设。但是中国尿毒症患者透析治疗率尚不足15%,尚低于全球平均37%的治疗率,和欧美国家超过70%的治疗率,可见其中的市场增长空间巨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